大家好,我们是成都小火科技,每天和政企客户打交道,最近明显感觉到大家对智慧大数据查询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具体,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数据检索,而是要能直接用数据帮着做决策。上周和农业局的客户开需求研讨会,他们说之前的系统里堆着上千份土壤普查报告、水质监测数据,工作人员查个耕地地力变化得翻好几种格式的文件,效率太低了,这正好戳中了现在很多行业的痛点。
其实我们最近刚收尾一个农业领域的智慧大数据查询系统项目,核心就是靠垂类AI智能体撑起来的。这个系统能自动解析PDF里的普查表格、Excel里的监测数据,甚至无人机拍的遥感图片也能识别出作物长势,之前人工要花三天整理的数据,现在AI几分钟就处理完了。最受客户欢迎的是智能问答功能,基层农技员直接对着系统说“帮我查双流区近三年水稻种植区的土壤有机质变化”,系统不光能调出数据,还会用RAG技术比对历史文献,自动生成带GIS热力图的分析报告,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自己拼数据做图。有个老技术员试完感慨,以前得懂SQL语句才能查深层数据,现在连手机语音都能操作,这才是真的“智慧”。
这两年做这类系统,我们发现AI最关键的价值是解决“数据能用但不好用”的问题。比如之前给一家制造业客户做供应商查询系统,他们怕大模型乱生成信息,毕竟供应商资质出错可不是小事。我们就像启信慧眼那样,把数据源框定在工商登记、质检报告这些可信渠道里,再通过参数控制约束模型推理,现在系统推荐供应商时,会直接附上“启信分”和历史合作记录,客户说比以前人工筛查效率提高了近50%,还没出过一次数据偏差。还有个细节,系统里加了多轮对话功能,客户问完“西南地区的电子元件供应商”,接着问“哪家能做加急交付”,AI能顺着上下文精准筛选,不用重新输入一堆条件,同事们调试模型时经常吐槽,现在连AI都比新人懂“接话茬”了。
聊到开发流程,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玄乎,但每个环节都得贴着实际需求走。第一步需求分析就得扎进去,我们会和客户开三四次研讨会,不光记功能清单,还要问清楚“谁用”“怎么用”——比如给科研机构做的系统,就得强化文献关联功能;给企业做的,风险预警模块就得优先。上次给高校做系统,一开始没考虑到跨学科数据整合需求,后来补加了API接口,才满足了土壤学和生态学团队的数据共享需求。
接下来原型设计我们爱用Figma,画完直接投屏给客户演示交互逻辑,有次农业局的客户指着原型说“这个数据导出按钮得放左边,我们习惯左手操作”,这种细节改起来简单,但能少走很多弯路。技术选型这块,前端常用Flutter,毕竟政企客户既有安卓又有iOS设备;后端用SpringBoot多,稳定性好;数据库得看数据量,小一点的用MySQL,像那种每天更新百万条监测数据的,就得上MongoDB。特别要注意的是AI模型,通用大模型满足不了专业需求,比如土壤领域就得用专门微调过的垂类模型,还得支持私有化部署,毕竟政企客户对数据安全看得重。
开发测试阶段最磨人,除了常规的功能测试,数据准确性是重中之重。我们专门建了个“反幻觉”测试组,故意输模糊指令,比如“查成都周边的农田数据”,看AI会不会乱套范围,有次模型把眉山的地块算进来了,技术团队查了三天才发现是行政区划数据没更新,现在每周都要同步一次权威数据源。上线后也不是万事大吉,上个月有客户反馈“生成报告太慢”,我们后台一看是并发查询太多,加了个缓存机制,响应速度立马提上来了。
现在行业里都在说,到2028年AI Agent会融入三分之一的企业软件,我们自己也明显感觉到,客户要的不再是“能查数据的工具”,而是“能给建议的助手”。接下来我们打算在金融领域试试水,做个能自动解读企业涉诉文书的查询系统,把法律条文和商业数据打通。说实话,做技术这么多年,最开心的还是看到客户用我们的系统把数据变成实实在在的决策依据,这比单纯卖软件有价值多了。</span>
文章来源网址:https://www.xiaohuokeji.com/archives/xitongkaifa01/2217,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案例
推荐文章
Core competence
高质量软件开发公司-成都小火科技
多一套方案,多一份选择
联系小火科技项目经理,及时获取专属《项目方案》及开发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预约面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业务热线 19113551853

